当前位置:首页>>廉洁文化
中华先贤家风家教故事 | 张謇
发布时间:2024年03月07日  点击数:

张謇:门第不可依 成事在奋斗

张謇(1853—1926),字季直,号啬庵,祖籍江苏常熟,生于江苏海门长乐镇(今江苏南通海门市常乐镇)。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、教育家,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、教育兴国,创办了众多民族企业和高等院校、中小学。著有《张季子九录》《张謇日记》等。

张謇老来得子,但从不宠溺,管教严格,悉心教诲,倾注无限心血。他曾集七位古人的教子警言,书刻于石,作为家诫,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勉。

在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的三楼,中央大客厅正南方正中摆放着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屏,正面是张謇手书“倚锦楼石屏铭”,背面是张謇手书历代诫子名言。读罢碑文,来访者无不为张謇“忠信笃敬”“诚信廉公”的精神和情怀所深深折服。

张謇一生既坚持中国传统人文精神,又善于接受新思想和科学精神。前半生,他勤奋读书,终于戴上了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桂冠———状元;后半生,他勤恳干事业,在实业、政治、教育、慈善、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建树。他说:“天之生人也,与草木无异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,与草木同生,即不与草木同腐。故踊跃从公者,做一分便是一分,做一寸便是一寸。鄙人之办事,亦本此意。”张謇的思想、情怀、精神、境界由此可见。

张謇自幼聪慧,读书刻苦,16岁时考中秀才。光绪二十年,他又考中状元。这年,正值家国多事之秋:父亲张彭年病逝,张謇奔丧回家,丁忧三年;中日甲午战争爆发,中国仓促应战。次年,守孝在家的张謇得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、被迫签订《马关条约》的消息,义愤填膺,在日记里写道:“和约十款,几罄中国之膏血,国体之得失无论矣……”

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,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在张謇心中陡然而增。他认为“中国振兴实业,其责任须在士大夫”,于是下定决心,投身实业与教育。张謇首先在南通唐闸规划筹建大生纱厂,之后又创建产棉基地,开发黄海滩涂,把9万多亩荒滩改造成了良田,实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顺利对接,随后,张謇又兴办了大生二厂、三厂、八厂,成为当时中国的棉纺大王,还开办了铁厂、油厂、面厂、酒厂、印刷厂等30多个民生企业,成为全国闻名的实业家。张謇认为“一国之强基于教育”,用实业所得,大力兴办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、特殊教育以至高等教育。在南通,张謇倡导兴办了中小学校350多所,各类职业学校10多所,创办了养老院、残废院等16个公益慈善机构。

张謇46岁时,其子张孝若出生。老年得子,传家有后,张謇十分欣喜,但从不宠溺,管教严格,悉心教诲,倾注无限心血。1921年8月,张謇集刘向、诸葛亮等7位古人的教子警言,书刻于石,集为《家诫》,希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勉。

《家诫》中,张謇从修身、立志、治学、为人、处世等方面告诫子孙忧劳得福,骄奢致祸;宁静修炼性情,恭俭涵养品德;言语要三思,行为合情理;家有万贯财,不如一本书;门第不可依,成事在奋斗;做人要忠城,行事重操守等。这也是张謇“忠信笃敬”“诚信廉公”情怀的具体体现,即忠于国家、诚实守信、真诚做人、敬业爱岗、廉洁奉公。为培养儿子成才,张謇对张孝若的教育引导可谓无微不至。张謇多次嘱附儿子说:“我家有一种安贫乐道、独立自重的家风,我曾祖传之祖父,祖父再传之我父,真所谓水有源,木有根。”张孝若童年时,张謇便聘请名师为其讲授国文、英语和数学。20岁时,张孝若又远赴美国纽约大学留学。天各一方,父子常有书信来往交流。张孝若说:“我父总有家信给我,问我求学身体情形,告诉我国事家事怎样,教我要注重农事,戒我勿热衷好名。严正之中寓慈爱之情。”受父亲影响,张孝若学成后即归国效力。他曾作为北洋政府专使对英美法等10国进行实业考察,回国后被任命驻智利国公使。1926年被任命为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。张謇逝世后,张孝若继承先志,为经营建设南通尽心尽力。

张謇的言传身教给家人产生极深的影响,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:“翁为国事地方事异常烦劳,虽有秘书裁答,然事无巨细必躬亲过目。翁起居不求适意,饮食不求丰美。对弟子恩威相济,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。用钱于公益教育,虽千万不介意;不当用,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。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……”

“将为名乎,将为宾乎,自有实在;瞻望父兮,瞻望母兮,如闻戒词”,今天濠南别业先像室中这副张謇撰写的楹联依然熠熠生辉,被后人铭记于心。他的《家诫》诚如宅后濠河,源远流长,滔滔不绝;又如堂前紫藤,根深叶茂,生机盎然。

来源: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